此外,多方面学习取经也很重要。郑林表示,他们会跟其他试点企业联系,了解别人的方案是怎么做的。而且国资委专家参与过多次调研后,掌握的材料比较详实。他们来到试点企业,也会建议参考哪些做法解决某些问题。
郑林举例道,“比如说员工买了股权之后要离职怎么办,是有责离职还是无责离职?股权怎么卖出?不能让员工有了股权之后能够马上脱手。包括员工死亡、跳槽、借调时应该怎么办,这些概念都要定得很细。”
最后,试点企业还要召开员工大会,为参与入股的人讲解员工持股的协议内容,员工有疑问还要答疑。有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还需要再上会讨论。“必须把这个事做成,还能争取让员工拿到实惠,确实是一个摸索、探索的过程。”郑林说。
也有学者认为,本轮员工持股仍然有讨论和完善的空间。李锦表示,目前许多企业的操作相对谨慎,有的员工持股比例偏低,有的参与持股的员工范围较小。祝波善称,现在国家谈员工持股试点,采用严格的方式可以理解,但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百分之百不流失,实际上把改革效应大大削弱了。他强调,不应片面追求增量持股,并且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改革可以同时进行。
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员工对持股充满了期待。某央企旗下科技型创业企业的负责人姜涛(化名)告诉记者,员工持股对于员工和企业来说都是好事,如果他所在的企业开展员工持股,他会选择入股。
“人才是初创型企业估值的重要标准,所以绑定核心员工是这类企业最核心的事情,员工持股会为长期绑定员工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持股员工会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翁,不会再有原来那种打工者的心态。”姜涛说。
(文章摘自2017年7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
央企员工持股 产权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