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则2016年5月23日的澎湃新闻报道,给当前经济转型的急迫性,添了一个极其鲜明的注脚:自2011年起,钢贸行业因债务问题,导致的坏账规模近100亿美元。 钢贸行业就像一只小小的麻雀,它的债务困境,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一些核心症结,暴露无遗。不能再指望通过刺激来提振消费、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货币刺激政策,效果衰减很快,已经难以为继。
供给侧改革的要点,即是要提高经济效率,第一步要淘汰那些像无底洞一样吞噬银行与财政资金的僵尸企业。但由于这些企业许多是“国”字当头,及其所涉及就业等现实问题,使这些行政化机构退出市场步履维艰。
供给侧改革是个新词。但提高经济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已经说了二三十年的老词。怎么提高效率?改变国企的预算软约束,不再白白享受资金、土地等资源型优惠,不再用准入门槛挡住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这意味着,不预设民企与国企之间的身份差异。它们都是平等服从中国法律的企业,法律也同等保护它们在资金、土地、财产与人身方面的权利。
这首先当然是一场经济转型。这场转型,在最初是一场效率革命,后来延伸到了建立以产权和市场价格为核心的市场秩序。背后是对经济体的效率与创造力必须奠基于个人财产权与人身权这一基本理念的肯认。
然而,这场经济转型不是仅局限在经济领域所能完成。因为从资金到土地到市场准入,与政府权力的有效与有限息息相关。投身于经济的“破坏性创造者”们,是否能全心研究市场,不断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看其想象力是否受到过多限制,财产与人身是否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与国企能否平等竞争。
这意味着,经济转型必然要求政府治理转型。
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都是当下急务。但如果又是行政指标式硬性完成,可能有逆淘汰的危险,可能去掉一些优质的民企产能与杠杆。
这个问题并非无的放矢。现在的很多过剩产能,本来就是被“调控”出来的。如果始终不能充分信任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过于相信有形之手的“逆周期远见”,不愿意承受任何痛苦,经济转型还会被继续延后。
经济形势好,难有转型的动力。经济形势难,能逼着改革向前走。近日,报经国务院审定后,财政部印发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中央财政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用1000亿人民币对地方和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给予奖补,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及其他债权人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
这个钱,不能仅仅作用于本轮“市场出清”,还需要借此真正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定位,从而奠定中国新一轮增长的新的根基。
文章摘自《南方周末》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
财经 宏观经济 国内宏观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