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钢铁产业存在的严重问题
1.产能过剩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是中国钢铁产业的‘第一顽疾’,一方面落后产能没有及时被淘汰,另一方面产能又在快速增加。2009年末,全行业粗钢产能已达7亿吨左右,其中不符合产业准入标准的炼铁产能1.6亿吨左右、炼钢产能1.98吨左右,而国内市场粗钢消费量预测只有5.65亿吨,呈现产能严重过剩状况,由于总量过高,加剧了国内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市场价格低位震荡,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低水平、落后产能的大量存在,加之盲目出重复建设,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通钢比例较高,特殊钢材缺乏,特别的性能要求严格的高洁净度,高强度、高塑性变形高抗腐蚀性能的钢材和深加工高附加值钢材还需依赖进口,中国钢铁产业整体处于中端偏上水平!
2.布局不合理,生产成本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钢铁企业大多分布在靠近资源和大中型城市的内陆地区,多数重点大中型企业位于省会和大中型城市,不少钢铁企业还处于人口密集、严重缺水地区和风景名胜区。从区域布局好,我国钢铁业呈现出内地产能过多、沿海沿港产能不足,主要产区产能过多、主要消费地区产能不足的特点。随着资源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能源供应等因素的制约日益彰显,企业生存发展能力下降。事实证明,我国钢铁产业现有布局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进行布局调整。
3.内部竞争无序,国际竞争无力。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的分销渠道以经销商为主,重点企业直供最终用户所占比例偏低,这种营销方式使得经销商对市场的影响较大。然而目前经销商经营模式也处于粗放阶段,追涨杀跌。市场稍有波动,企业间便竞相压价,少数企业甚至采取不理性的销售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的恐慌因素,造成价格的大起大落。由于我国钢铁产业技术水平仍处于中低端品质,高端产品比例很小,国际竞争力不强。
二: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技术改造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淘汰落后产能,将直接决定中国钢铁业的景气度。钢铁业的再次重新洗牌,将自然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炼钢企业,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取得国际竞争主动权,中国钢铁企业必须抓住经济危机的利好时机,由大变强,在实现国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编码简单的联合,须要阻断国有企业的弊病,加强技术,结构、制度、各项资源等的全方位整合,特别是对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整合,实质的提升核心竞争力。
2.强化内部管理,降低钢铁企业生产运行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科学领导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关系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进步,同时也关系到钢铁企业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以及危机后的命运。管理薄弱是中国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杜绝腐败现象才是根本。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升领导力,降低生产以及企业运作成本。经济危机中要挺住,经济危机后要敢于亮剑,不断推进现代化企业持续发展的文化及领导创新能力。提升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发展能力,基于系统不断优化高效管理的执行能力,并不断加大成本分析与管理。
3.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钢铁企业的库存管理库存是钢铁企业维持市场份额的保证,库存又是钢铁企业的‘万恶之源’。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钢铁企业的竞争并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和财务状况的竞争,而且同时也包括‘库存力’的竞争。各种竞争资源一起形成了无力,信息流,资金流三位一体的竞争体系。依靠市场,政府两方面的力量,引入精益生产与适时生产的管理思想。共同解决高库存带来的各种危害,提升企业竞争力,生产力。盈利率!
文章摘自《财经网》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
财经 中国钢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