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解决产能过剩的改革方针再次被摆上台面,发改委表示将从钢铁、煤炭两大产业入手化解过剩产能。中国制造业对内面临需求萎缩,对外则遭遇愈加强烈的抵制。推进大型“僵尸企业”的改革迫在眉睫,这也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
伴随全球经济放缓,世界各地对中国工业出口产品不断涌入的抵制情绪愈加浓厚。中国的过剩产能促使大量工业制成品出口到各国市场,助长当地的通缩压力,进而威胁到全球的生产商。举例来说,中国过剩的钢铁产能比日、美、德三国钢铁产能的总和还要大。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的十年间,全球钢产量增加了57%,其中91%的增产来自中国钢厂。从造纸、船舶到玻璃的各行各业,情况都是如此:中国目前国内需求萎缩,供应大量过剩。
中国欧盟商会二月公布的一份详细报告也显示,产能过剩的问题早在2008年便开始加剧(见图表)。中国央行近期在工厂密集的沿海省份江苏对696家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产能利用率“显著下降”。据研究机构牛津经济研究所(Oxford Economics)的高路易(Louis Kuijs)计算,中国工业产量与产能之间的“产出缺口”在2007年整体为零,到了2015年,整体为13.1%,重工业部门的数字还高得多。一度汹涌的投资狂潮令许多国有企业在经济放缓之时不堪一击,成为毫无盈利的“僵尸企业”。
好在中国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国务院最近宣布,处理当前产能过剩是国家的当务之急。2月25日,负责监督大型央企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他几个官方机构表示,即将出台多项国企试点改革措施。不幸的是,这些方法中,有一些只会令事情变得更糟。其中一个选择就是让中国的僵尸企业出口其过剩产能。但这一做法无异于扬汤止沸。即便中国信守诺言不进一步贬值人民币,大量廉价出口产品涌入外国市场已经加剧了贸易摩擦。美国政府已对各种中国进口货品征收反补贴税及关税。印度对于不断上升的对华贸易赤字感到惊恐。
其他的政策选项包括增加信贷刺激内需,或者鼓励国有企业整合。目前中国整体负债情况已经不容乐观,进一步信贷放松只能带来更坏的局面;而在一些已经整合的产业,也并没有看到产能减少的证据。要解决当今的问题,中央政府可向地方政府进一步拨款,以弥补因企业破产造成的税收损失,同时加强受影响工人的失业救济。如果领导人有勇气推行这类政策,或许还有惊喜的曙光展现。因为很大程度上,悄然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在许多行业中一直为产能过剩所掩盖。
中国的“僵尸企业”到底有多少,推进改革到底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改革到底要做什么样的政策选择?
本文摘自2016年03月07日《经济学人集团》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
产能过剩 僵尸企业 国有企业整合 国企试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