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邀请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作辅导报告。刘志彪教授有个观点发人深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政协委员的刘志彪建议,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防止“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大量“僵尸企业”僵而不死,主要与地方政府长期运用财政补贴及银行贷款等支持手段有直接关系。其中主要原因又在于,“僵尸企业”负债率太高,一旦破产死亡,地方政府各种前期投入就会打水漂,极大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僵尸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困难。于是,地方政府宁愿花钱买“平安”。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是供给侧改革重中之重。处置“僵尸企业”,就最需要把放手当抓手。
“放”与“抓”是辩证关系。不该抓的东西紧紧攥在手上,该抓的东西就没法抓了。只有放掉该放的,才能腾出手来抓牢该抓的。换句话说,善于“放”,才能善于“抓”。不会“放”,也“抓”不到点子上。“放”不是甩手不管,而是明确方向和责任管好该管的。“放”和“抓”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放”也不代表失去,而是“关上这扇窗,开启另一扇门”,放手即抓手。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得辩证看待“放”与“抓”。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只是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支持才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危害有多大?看看山西海鑫钢铁破产案就知道了。10年间,海鑫钢铁形成了240多亿元巨额债务。其中,普通债权组债权人达981家,债权总额为197.07亿元。在破产重组方案中,普通债权组所有企业只能拿到几亿元赔偿,其余190亿元左右债权都打了水漂。这启示我们,“僵尸企业”僵而不死,时间越长危害越大。把放手当抓手,就要当断则断。当然,这也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而是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势作用,由市场说了算。
怎样把放手当抓手,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思路办法都已明确:对长期依靠财政“输血”和金融“输液”过日子的产能过剩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转让的转让、该拍卖的拍卖;对于产品相似相近的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整合力度;对能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深化产品深度开发带来高附加值的生产企业,要不离不弃给予针对性帮扶,助其“老树发新枝”;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和培养,妥善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现在关键还是创造性抓落实,用改革“阵痛”换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主席有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同样,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谁更善于处理“放”与“抓”,勇于担当,行动更快,谁就能赢得“向死而生”先机。处置“僵尸企业”是在啃硬骨头,也特别需要列出时间表,把责任落实到人,以常态化监管检查杜绝“等、靠、要、躲、拖”行为,防止“僵尸企业”依旧僵而不死。
本文摘自2016年04月05日《人民网》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
僵尸企业 结构性改革 化解产能过剩 钢铁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