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欢迎访问混改并购顾问北京华诺信诚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庆、山东、天津等地产权交易机构会员机构
咨询热线:010-52401596
国资国企动态
2025-03-05
全国两会正召开,地方两会已密集释放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信号。各地围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科技创新、战略重组等方向提出具体举措。结合地方两会部署,本文梳理出国资国企改革的六大重点工作,提供前瞻视角。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
深化国企改革,建立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地方两会明确将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作为核心任务,并积极探索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四川省提出“引导国企在重大科技攻关、战略资源开发等领域勇担重任”,并探索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贵州省则致力于完善“国企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山东省通过“一企一业、一业一企”试点,建立省属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机制。上海市优化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城市保障类企业成本绩效管理。山西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建立省属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国资监管“13331”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这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功能价值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需要明确并细化国有企业战略使命的内涵,结合国家对每家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要求进行设置,如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方面的具体使命要求。
优化布局结构,推动战略性重组整合
国有资本向重点领域集中、推进战略性重组整合已成为多地的共识。北京市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机制,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海市积极推动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上海建科与上咨集团等四组企业重组,致力于打造金融与基建领域的“超级舰队”,聚焦做强做优主责主业,推进一批集团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提高到30%左右;广东省则在港口、航运领域推进专业化整合,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江苏省加快能源、矿产、种业等领域的战略性重组,强化产业链安全支撑能力。通过“一链一策”“三个集中”(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前瞻性产业集中),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与资源配置效率将显著提升。四川省组建运营好四川能源发展集团、数据集团、轨道交通集团。黑龙江省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任务,持续抓好北大荒、森工、龙煤等重点企业改革。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重点领域重组整合。江苏省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能源、矿产、种业等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吉林省推进吉能集团、交投集团、一汽吉林战略性重组,做实金控集团主体功能,拓展农发、旅控、吉勤集团战略性布局,显著提升产投集团、森工集团等企业经营绩效。安徽省深化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省属企业更多布局新兴产业。山西省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省属国有资本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国计民生领域的资产总额达到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10%左右,主业投资占比90%以上,提升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推进资源、储备粮等领域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
2025年,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深入研究形势、市场和行业,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通过推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公共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个集中”,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国有企业要聚焦主责主业,加强核心业务管理和运营,提升创新能力,切实增强主业实业核心竞争力,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作为国企改革的核心动力,正受到多地的广泛关注与重点布局。北京市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央地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九大专项攻关行动,围绕新能源、合成生物等领域再布局一批新型研究创新平台;广东省着力培育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上海市则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促进转化五年行动”,加强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建设。通过“揭榜挂帅”“央地协同”等机制,国企正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安徽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优势领域为重点,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辽宁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做强机器人、集成电路装备、生物医药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
2025年,地方两会聚焦国企改革方向,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推进创新的有效机制,推动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中试项目,探索建立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帮助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脱颖而出。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打造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新国企,助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着力抓好高质量的稳增长,推动企业扩大有效投资
北京市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推进姚家园路东延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大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成本绩效评价,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创新投融资模式。上海市完善“两重”建设工作机制,实施、储备一批“两重”建设项目,用好增发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400亿元。辽宁省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抓住“两重”建设机遇,深入实施15项重大工程,提升项目谋划质量,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保持合理投资结构,着力提升投资效益,加快推进300个省级重大项目、600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湖北省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着力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管理,促进国有“三资”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宏观配置效率和微观使用效益。
2025年着力抓好高质量的稳增长,坚持挖潜增效和新动能培育一体推进,更大力度推进提质增效,推动国有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助力稳就业、稳供应、稳畅通,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融通发展。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探索实施穿透式监管
加强国资监管、防范风险已成为改革的底线要求。上海市构建“四类一层”分类监管模式,辽宁省积极推行“穿透式监管”,覆盖全级次子企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贵州省深化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开展国资监管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协同监管,强化覆盖全级次子企业的穿透式监管;云南省加大资产盘活力度,健全企业账款拖欠解决机制,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穿透式监管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向下看清每一级”,有效遏制违规操作和隐性风险。广东省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覆盖全级次子企业的穿透式监管。河南省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穿透式监管体系。安徽省健全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负面清单,强化覆盖子企业的穿透式监管。
2025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的监管,探索实施穿透式监管,努力做到向下看清各级、一级管住一级,不断提升国资监督有效性。国务院国资委推动的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已基本建设完成。启动实施了国资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提升了国资国企数据感知和应用能力、国有资产在线监管能力、风险识别防范能力、业务支撑驱动能力和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采取有力措施防控债务风险
化解债务风险、健全防控体系是改革的重要保障。云南省严格落实化债方案,用足用好增量政策,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大国有资产资源盘活力度,健全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长效机制,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加快退出和市场化转型,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山东省健全投资效益保障机制,鼓励国企参与央企创新联合体;黑龙江省完善央地合作机制,服务央企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各地正积极构建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国资国企改革的稳步推进。贵州省加大市、县国资国企改革力度,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吉林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全面深化零基预算和绩效管理改革,抓好国家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工作。完善助贷机制,增加金融产品供给。
2025年地方两会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防控债务风险,严控重点领域风险,健全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各地通过严格落实化债方案,用足用好增量政策,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大国有资产资源盘活力度,健全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长效机制,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加快退出和市场化转型,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措施,积极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来源:丽莎闻道
作者:周丽莎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