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在“力争到2021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这一冲锋号的带动下,科技创新,成为了占据核心要塞的一步棋。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央企、国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强化人才引领、优化国资布局、集聚创新资源,把解决“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特区”。
强化人才引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改革攻坚加快科技自立步伐,是中央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的责任担当。一系列人才激励措施,使科技体制改革结出越来越多的硕果。
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人才激励方面,通过优化分配结构,对高层次人才和关键核心人才工资总额实行全额单列,给科研人员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优化国资布局
国资布局的调整优化,自始至终都是国企改革的“重头戏”之一。通过资源配置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布局,提升创新资源整合程度,有助于企业补齐自身短板,激发原始创新能力。
不仅央企在探索优化重组,地方也在试水整合共赢。
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改革,先后组建了一批自治区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和产业集团,大力支持建筑施工、钢铁、铝、电力、工程机械、汽车等传统优势企业改革,通过加快战略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整合内外部资源等方式,不断提高国有企业产业集中度。
集聚创新资源
“十四五”期间,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科技创新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国外技术压制与封锁,实现技术自主自立。而推动央企、国企持续创新的关键,在于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日前,在央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表示,下一步,要紧盯企业自主创新深化改革,着力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力度,扎实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来源:人民网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
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