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欢迎访问混改并购顾问北京华诺信诚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庆、山东、天津等地产权交易机构会员机构
咨询热线:010-52401596
法律法规政策
2016-08-03
(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铁路比较优势和骨干作用,构建与公路、民航、水运等其他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考虑运价调整、运营体制调整、财政支持、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等因素,推动协同发展,促进综合社会效益提升。加强铁路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优化交通网络布局,统筹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共用交通走廊、跨海、过江等通道资源。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强化铁路与城市公共交通、市域(郊)铁路、公路客运、机场等有效衔接,提高枢纽中转及集疏散效率。促进铁公水等多式联运,大力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实施铁路引入重要港口、公路货站和物流园区等工程,打通运输“前后一公里”,畅通网络微循环。
(五)强化人才科技支撑。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大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着力推进以高铁关键技术创新为重点的装备自主化及产业高端化集群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高端化水平,积极推动铁路“走出去”。加强人才队伍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同步推进“互联网+铁路”建设,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公共服务信息共享,配套运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发展智能化铁路,促进铁路运输、服务方式、经营模式等发展方式深刻变革,全面提升铁路现代化水平。
(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化解铁路债务的有效措施,逐步改善铁路企业债务结构。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土地资产评估等工作,落实国家支持铁路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政策,支持铁路企业对车站和线路用地一体规划,加强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提升增量资产收益。研究出台促进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展高铁快运和零散货物快捷运输,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大力开拓运输市场,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扩大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增强铁路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发展。深入挖掘潜力,改革经营体制,发挥市场力量,深入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延伸产业链和服务链,不断提升铁路经营效率效益。深化铁路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市场化经营,强化内部管理,促进降本增效,增强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发挥铁路总公司在铁路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管理,确保铁路持续安全稳定。
(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方式,形成铁路建设合力,营造铁路发展良好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属性铁路建设项目实行分类投资建设。统筹考虑筹资能力和可持续性,尽早商定并合理分摊铁路建设出资比例,落实好出资主体责任。建立高效联动的协商工作机制,落实年度计划安排,明确责任分工,简化行政审批,确保规划有序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要把军民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贯穿铁路建设全过程,增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对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提升国防交通保障水平。
(八)加强过程监管评估。修订完善铁路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切实加强铁路行业监督管理,营造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规划指导作用,维护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内容,项目实施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审批程序办理。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要加强跟踪指导、统筹协调,及时总结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国务院。
五、环境影响评价和要求
(一)对规划的环境影响总体评价。本规划与“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其他交通运输规划,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等做了有效衔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提升资源、能效综合利用水平,较好地与各类环境敏感区相协调,对气环境、声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对构建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一是坚持“保护优先、避让为主”的路网布设原则,加强对沿线环境敏感区保护。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尽量利用既有交通廊道,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避绕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区域以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二是做好超前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提前介入,为项目勘察设计、预留建设用地等前期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加快研究制定增加耕地用于占补平衡和重大工程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等办法,严控增量用地、优先利用存量,加强铁路建设工程及车站节能、节地设计,高效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加强新型智能、节能环保等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三是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防治铁路沿线噪声、振动;做好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加强生态恢复工程,注重景观恢复和铁路绿色通道建设;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促进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四是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在中长期铁路网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切实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图片来源:找项目网